对于一朵花来说,四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;
对于一个人来说,十年是一段成长的蜕变;
对于一座城来说,百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沉淀。
——《澳头印象》
在大亚湾和惠阳海岸交界处,有一座静静生活了600年的小镇,它,就是澳头。 “澳”,是指海边弯曲处、可以停船的地方。澳头,也就是水路到此尽头的意思。就是在这个背山面海、陆地面积仅有110平方公里、海岸线仅长33公里的小镇,却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疍家文明和诸多古迹。
澳头老街背依南蛇岭,毗邻金海湾,金海湾古称龙船湖,故澳头也曾名龙船湖。澳头自古就是疍民聚居地。疍民,是指终生漂泊于水上,以船为家的族群。他们吃苦耐劳、代代相传,在江河湖海的长期漂泊中,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疍家风俗。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廿三,在这一年一度的妈祖诞,澳头前进村的渔民们都不出海了,外出的游子回来了,出嫁的女儿归家了,渔民们敲锣打鼓,舞狮唱戏,足足要热闹7天,一起庆祝妈祖诞辰。这些风俗节日,不仅体现了当地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更成为澳头乃至大亚湾对外宣传旅游业的一张文化名片。
就像海洋一样广阔无垠、不畏艰险,澳头的渔民吃苦耐劳、代代相传,在海洋的长期漂泊中,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渔家精神。“平时那些鱼,小条的就卖给那些卖水产的老板;大条的就卖给那些卖海鲜的。” 出生于渔民世家的他告诉我们,他们家从爷爷辈就开始出海捕鱼,“打渔从我阿公到我都有四五代了。”
风吹日晒,结网而渔,渔民生活大多平凡而艰辛。苏国辉手上的那张充满磨损的渔网便是最好的证明。但对于渔民来说,只有不断出海,才能练就一身熟稔的捕鱼本领和一颗坚韧的心。
澳头的妈庙碉楼、清泉古寺等,无一不记录着疍家族群渊源流传的历史记忆。清末民初,一群澳头妈庙人下南洋打拼。衣锦还乡后在家乡建起大量的碉楼、围楼。渐渐地,这些碉楼形成了澳头的一个历史名迹——妈祖庙碉楼。
雨果曾说: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。走进澳头妈庙村,凝望着那一座座斑驳陈旧的碉楼,就像在读一本本厚重的史书,向我们诉说着这个村落几百年的沉浮起落。
远远望去,碉楼的建筑风格从清代内陆的客家围屋,到潮汕民居,再到民国碉楼等,中西交融在妈庙碉楼此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说到妈庙村的历史,妈庙村里的一位老人邱汉清告诉我们,妈庙村形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,“ 首先来到这里的是李氏,他们是从福建南下过来的 "。
“到了这里以后,他们海边的渔民都把妈祖奉为神灵,妈祖本身也是海神,所以他们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,这个村子就以妈祖得名,叫妈庙村。” 邱汉清向我们娓娓道来。
民国时期,霞涌文人戴愚泉曾赋诗赞美:“观音庙廓瞰南海,海阔天空望眼收。翠岫四围迎面起,清泉两道夹墙流。” 这里的观音庙便是指清泉古寺。清泉古寺创于清顺治年间,最初名为观音庙,因寺中有两股常年不断、甘甜清澈的泉水,后更名为清泉古寺。300多年来,清泉古寺的香火始终久燃不灭,古往今来的信男善女,络绎不绝。这代表的也是澳头人从一而终的信仰。
步入清泉古寺,聆听晨钟暮鼓,观看花飞花谢。当绕梁的梵呗回荡在山麓海滨间,当古拙的木鱼声盘旋在晨光暮色里, 你的心灵也犹如完成一场高尚的洗礼。时过境迁,物是人非,古老与现代相映,传承与创新交融。如今的澳头,是距离深圳东部最近的临海区域,被政府规划纲要定位为滨海生活度假区,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滨海资源,还有完善的生活配套,大量的本地居民世代栖居于此,使其成为大亚湾生活气息最为浓厚的一个区域。和我们一样,和记黄埔,亦看到了这座海滨古镇焕发的光彩。
项目整体规划占地约8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。让追求生活品位的您,在拥有滨海生活的同时,乐拥繁华都会之便捷,悠享低密居所之舒适。
匠心打造的低密院居、亲天亲地的独立庭院,多重空间,让你实现优居生活梦想。泷珀花园,让您的生活重新想象。项目地址:惠州大亚湾澳头区洗马湖路3号
咨询电话:0752-5186999 0755-83068888编辑丨惠州楼市头条
视频 | 西子影像
图片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
1.以上内容部分文字、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或冒犯,请联系删除。2.本宣传资料所涉宣传内容,仅作为项目宣传推广使用,不在任何意义上构成开发商的承诺与要约,具体以政府部门审定的规划设计文件及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约定为准。